新能源车险直面亏损求突围!“智驾”时代能否重构车险新格局?
伴随着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新能源车险规模也水涨船高,而背后隐藏的痛点还需化解,也正在化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新能源车零售334.2万辆,同比增长37%,远高于整体同比增长7%的增速。在近日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前4月新能源车险承保超过1000万辆。相比去年全年承保新能源汽车达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今年各项核心数据将有大幅增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新能源车险尚处于一大怪圈,承保越多,亏损越大。去年全行业承保亏损达57亿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面对新能源车辆快速增长,而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智能驾驶带来的不确定性,将让新能源车险进一步背负压力。
不过,面对新能源车险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加之新能源车企的跨界搅局,头部险企普遍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布局态度,并试图通过精细化定价、降低理赔成本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险承保效益。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在新能源车险市场加速扩容的背景下,接下来谁率先在承保利润上获得突破,谁便能更好地占据可持续发展先机,而风控能力无疑是行业竞争的关键赛点。
保费增速你追我赶
01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利好政策频出,“新能源车险乃兵家必争之地”已成为头部险企的共识。
以财险“老大哥”人保财险为例,在业绩会上,中国人保总裁于泽介绍,2024年人保财险承保新能源车1159.05万辆,同比增长57.3%。保费收入为508.57亿元,同比增长58.7%,保费占比达17.2%。
同样保持较高增速的还有太保产险。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24年该公司新能源车险的整体合计保费为183.17亿元,占全部车险保费的17.03%,增速达到了48.55%。
中国太平尽管没有披露具体的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和增速,但中国太平副总经理朱捷也在业绩发布会上特别提到,“中国太平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承保规模显著增长,2021年至2024年新能源车险客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1%”。
“新能源车险是未来车险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将会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将达到1900亿元左右,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车险总保费比例将提升至20%左右。” 对于新能源车险的发展潜力,朱捷进一步指出。
作为财险“老三家”之一,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管理层对新能源车险业务并没有提及太多,但在2024年年报中,平安产险也表达了对新能源车险的高度重视。年报提到,平安产险积极探索风险减量服务,不断完善新能源专属定价模型、理赔体系与客户运营体系,提升车险盈利能力。
中保新知还注意到,2024年,中国平安绿色保险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车险、气候变化风险类保险等),实现保费收入586.08亿元,同比增长57.14%。
对于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新能源车险创新方向与发展建议》研究报告也提到,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主要由头部传统保险公司主导。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5%、26.5%和13.1%,合计达到74.6%,较传统车险市场份额高出约6个百分点。
当然,不止头部险企积极发力新能源车险业务,互联网基因较强的众安在线,以及保险科技公司车车科技也在持续开拓新能源车险业务。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众安在线新能源车险总保费同比大幅提升约188.4%,在整体车险保费中的占比突破12%;车车科技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其新能源汽车保单数量同比增长158.9%至110万单,对应保费规模33亿元,同比增长127.8%。
承保风控成竞争硬核
02
与新能源车险持续高攀的保费增速形成反差的是,当前,新能源车险业务依然面临着承保亏损的压力。
此前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联合发布的新能源车险2024年有关赔付信息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共承保车系2795个,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有137个。
不过,面对新能源车险整体承保亏损的大环境,头部险企并不悲观。在业绩发布会上,陈辉就谈及,新能源车企的经营情况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24年,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朱捷介绍,近年来太平财险的新能源车险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稳步提升,承保车辆出险率逐年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8.2%,2025年1―2月同比下降15.1%。
相较上述两家险企,人保财险释放的信心更足,于泽直接给出了“力争2025年实现新能源车综合成本率降至100%以内”的经营目标。
从提升新能源车险承保效益的举措上看,头部险企主要从精细化定价和降低维修理赔成本两方面着手。于泽谈到,人保财险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较高,渠道掌控能力和定价能力也很强,与维修和电池厂家等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针对新能源车的经营模式,太保产险一方面通过建立垂直化经营管理的模式,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效的运营服务;另一方面尝试集中化的理赔模式,对理赔相关标准、配件价格以及出险数据等,与车企实时互通互联,以此来不断降低新能源车的理赔成本,提升维修的经济性。
“新能源车承保上重点强化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管控经营成本、深化车企合作等策略。” 朱捷称。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改善新能源车险业务的承保效益,于泽还提到,如果政策方面能再进一步扩大新能源车险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公司新能源车的盈利水平会明显提升。
可见,对于新能源车险赛道,头部险企正一手抓保费增速、一手抓承保风控。特别是后者,或将成为重要的竞争赛点,毕竟财险“老大哥”已经做好了冲刺承保盈利的准备。
近期,围绕中小险企如何更好地切入新能源车险市场,现代财险总经理张宗韬在一场行业演讲中也谈及,中小险企可以通过提供独特的服务或在特定技术领域拥有优势,在新能源车险细分市场中建立起较强的竞争力。他同样强调,保险行业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中小产险公司需要在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上下功夫,以降低风险并提高盈利能力。
智驾时代能否重构车险格局?
03
事实上,业界除了关心头部险企布局新能源车险的进展外,随着“全民智驾元年”的到来,头部险企对智驾险的探索情况也备受关注。
对此,于泽透露,在产品储备方面,人保财险正在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提前布局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型保险风险及保险需求;在理赔方面,人保财险还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人保财险和部分国内自主品牌共同验证,使用智能驾驶后出险率有小幅下降,但主要问题不在于个体的风险,而是在OTA升级或系统故障带来的群体性风险。智能驾驶仍是潜在的车险增量市场。” 于泽进一步指出。
陈辉也表示,当前市场还有更多智驾方面的产品和保障需求,太保产险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相关的应用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充实人才,为新能源车的发展贡献太保力量。
其实,从车企需求端来看,近两年也有不少车企围绕智能驾驶场景与险企展开合作,开发定制化的保障计划。
比如今年2月,小米汽车宣布将联合头部险企发布智驾保障服务,提供最高保障金额达300万元;同月,有相关媒体报道,小鹏汽车基于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用户数据,将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能保险产品;去年11月,平安产险也宣布与赛力斯推出行业首个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覆盖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智驾全场景保障需求。
然而,当智驾险加速试水之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为传统车险的生存发展感到担忧。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险与传统车险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主要以驾驶员责任为核心,而智驾险主要将风险责任转移至车企或系统,更偏于责任险范畴。在此背景下,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走向成熟,特别是高阶自动驾驶深度应用,不免对传统车险业务造车冲击,重构车险市场竞争格局。
不过,对于这样的论断,也有保险公司内部人士认为“言之尚早”。在其看来,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大部分属于L2级别,驾驶员仍然需要对车辆的操控负主要责任。因此,短期来看,智驾险并不会“干掉”传统车险,反而会推动险企的车险业务从单一责任模型向“人机共驾”的多元风险分担体系演进。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近期小米SU7交通事故的发生也给大家敲响警钟,一方面车企不能过度营销智能驾驶,另一方面要牢记驾驶员仍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上述保险公司内部人士直言。
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卫峰律师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我国为例,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针对人类驾驶员的行为,而对于L2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法律上通常仍将责任归于驾驶员。
“目前智驾险更多是起到补充作用,传统车险仍是必要选择,并且,人机共驾模式下,智驾险的责任厘定也是一大挑战,还有赖于法律、政策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另有车险业务负责人对中保新知表示。
可见,当前无论是新能源车险还是智驾险,对于财险市场主体来说都处在探索初期,机遇与风险并存,未来险企如何进一步攻克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难关以及智驾险的责任认定挑战,还需狠下苦功做研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