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自动生成代码,其实靠外包“手搓”!这家假AI公司害苦投资人
估值超15亿美元的独角兽,却是个AI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据外媒报道,英国明星AI编程公司Builder.ai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与一般初创公司的陨落不同,Builder.ai的破产颇具讽刺意味。作为一家标榜将模块化代码组件与人类开发者相结合,让“构建App像点披萨一样简单”的公司,Builder.ai却被多位现任和前任员工指出,实际上是依靠传统软件,以及雇佣大量的低成本开发人员来进行人工操作。这意味着,Builder.ai实际上并没有技术壁垒,主要是依靠AI营销噱头来获得融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uilder.ai的破产也让背后的投资人“血亏”。公开资料显示,Builder.ai曾从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一众投资人手中骗取了数亿美元投资。据美国金融服务平台Forge Global数据,在2023年,Builder.ai估值已突破15亿美元。此外,公司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Sachin Dev Duggal已在今年2月辞任,并留下了巨额债务。据知情人士透露,Builder.ai目前仍欠亚马逊8500万美元、欠微软3000万美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红极一时的项目
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由印度人Sachin Dev Duggal创办,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创业初期,公司名称为Engineer.ai,创始人Duggal怀揣着革新软件开发模式的宏大愿景,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理念:让软件开发 “像点披萨一样简单”,宣称通过其AI驱动的平台,即使是非技术人员,也能够轻松构建复杂的应用程序,从而极大地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和成本。
在AI热潮的助推下,这一理念迅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2018年,Builder.ai就吸引了苏黎世风投公司Lakestar和新加坡Jungle Ventures,以及软银旗下的人工智能专项基金Deepcore Inc.的投资,融资2950万美元。
在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并引燃生成式AI热潮后,Builder.ai更是搭乘行业东风,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5月,Builder.ai完成由卡塔尔投资局领投的2.5亿美元D轮融资。至此,公司总融资额达4.5亿美元,估值接近10亿美元。同年,微软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加入,不仅对 Builder.ai 进行了股权投资,还将其Builder.ai平台集成到自家的云服务产品中。据Forge Global数据,2023年,Builder.ai估值已突破15亿美元。
在市场宣传方面,Builder.ai也不遗余力地打造其技术领先的形象。公司推出的名为“Builder Studio”的平台,配备了一个名为“Natasha”(娜塔莎)的数字助理,声称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自己的需求,平台就能自动生成应用程序的代码,整个过程高效便捷,仿佛一切都在AI的神奇魔力下轻松实现。
在众多风险投资机构以及科技巨头的加持下,Builder.ai一时风光无限,成为被寄予厚望的AI公司,跻身独角兽行列。
一个精心编织的骗局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却只是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
时间回溯至2019年,当时Builder.ai的虚假宣传已初现端倪。当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指出,尽管该公司对外宣称拥有强大的AI能力,可依托平台自动生成应用程序,但多位内部员工透露,所谓的“AI驱动”只是包装噱头,公司甚至没有一个真正专业的AI研发团队。那些本应是AI自动生成的代码,实际上是由大量低成本的印度程序员手动编写,然后伪装成AI的产出交付给客户。
对此,Duggal否认了报道的所有指控,并在一篇专访中称该报道援引的这位前雇员与《华尔街日报》的一位编辑熟识,是他“精心策划”了这篇报道,并表示这名前雇员在被解雇后与公司进入了诉讼程序。
不仅如此,Builder.ai还被指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据相关爆料,为了维持公司的高估值,Builder.ai向投资人虚报了高达300%的营收并夸大客户案例,以此营造业务繁荣的假象,吸引更多投资。
今年2月,Duggal辞任了公司CEO职务,由亚马逊和Flipkart的前高管Manpreet Ratia接替。值得注意的是,Manpreet Ratia此前曾担任Builder.ai投资方Jungl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5月,公司的其中一个投资方Viola Credit从公司账户中扣押了3700万美元(总投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公司账户只留下了500万美元现金。
目前,公司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况。Manpreet Ratia透露,公司面临巨额债务,其中包括欠亚马逊的8500万美元和欠微软的3000万美元,英国和美国账户的现金已几乎耗尽,而他试图从新加坡银行账户转移资金以支付员工工资时,相关资金也被债权人冻结,导致公司无法发放工资。因此,公司将正式启动破产程序。
一个令人唏嘘的警示
长达八年时间的骗局,从投资人手中骗取数亿美元,Builder.ai的倒下也给AI创业投资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AI创业如同烈火烹油,热闹非凡。在这一热潮的席卷下,投资者往往被美好的愿景和华丽的宣传迷惑,却忽视了对创业公司技术实力和财务状况的尽职调查。在Builder.ai的案例中,无论是微软等科技巨头,还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知名投资方,都未能发现其“只有人工、没有智能”的技术缺陷,也没有识破其营收造假的手段,充分暴露了AI创业投资尽调的严重缺失和资本的盲目性。
因此,投资者需强化技术及财务尽调,通过代码审查、第三方技术验证及客户案例实地调研等手段,扎实做好尽调,避免被创业者天花乱坠的PPT与Demo误导。
此外,AI行业监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创业公司打着AI旗号进入市场,其中不乏一些企图利用行业热度骗取投资的企业。当前,AI领域缺乏统一的技术认证标准与信息披露要求,这为像Builder.ai一样,通过“AI洗白”将传统服务包装为智能产品的“假AI公司”提供了便利。
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AI行业的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框架,制定相关的技术认证标准与信息披露要求,对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动AI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