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升级标准完善 我国汽车芯片质量保障取得关键进展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正式发布升级版的“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并同步上线国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专家库和认证审查数字化平台,总结了“质量强链”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业内专家指出,汽车芯片在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此次发布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取得关键进展,有助于我国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了解到,“质量强链”项目是市场监管总局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2025年至今,项目经过科研攻关和实践验证,完成相关专业认证审查技术规范,形成一套认证审查实施规则体系文件;搭建认证审查数字化平台,推动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生态共治的良好运行模式建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文指出,从功能维度看,芯片已成为智能汽车的“大脑”和“神经”。一辆现代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配备1000至2000颗芯片,这些芯片控制着动力系统、底盘控制、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所有车辆关键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介绍,《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发布后,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该体系发挥了较大的推进作用。通过认证审查的芯片产品累计装车量突破2000万颗,形成产值超100亿元。
“认证审查体系,好比在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质量信任之桥’。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下游不敢用、上游不敢投的问题突出。现在,通过客观、公正的检测与认证,为产业链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体检报告’。”国家汽车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筹)负责人表示。
某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芯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整个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认证的芯片产品极大增强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质量强链’项目推动测试报告的标准化与评审结论的共享互认,有效解决芯片测试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商业痛点,提升了整个企业的审查效率。”
国产芯片产业认可度持续提升。一汽、东风、长安、比亚迪等15家主流车企将认证结果纳入供应商选择和产品选型标准。“认证审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权威的决策依据,现在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使用国产芯片。”有车企负责人表示。
研究中心表示,“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将进一步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强化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等新型安全要求,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需求。新版本体系将增加智能座舱芯片、车规级AI芯片等新品类,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记者 袁小康)
【责任编辑:冉晓宁】